雅克·拉康——三重世界
雅克·拉康(Jacques Lacan)是谁?或许你没有听过他的大名,但你一定听过心理学界最富有争议,也最富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: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.雅克·拉康正被称为”法国的弗洛伊德”。
雅克·拉康(Jacques Lacan)是谁?或许你没有听过他的大名,但你一定听过心理学界最富有争议,也最富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: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.雅克·拉康正被称为”法国的弗洛伊德”.拉康的全部作品只有放在继承弗洛伊德(1856-1939)---精神分析的奠基者---的智识与理论此脉络下来看,才能够被充分理解。拉康最初是在国际精神分析协会(IPA)受训为精神分析师,此协会是弗洛伊德所创办的,也自居是弗洛伊德传统唯一合法的承继者。他生平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就是”回归弗洛伊德”。他的理论直接促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——自体心理学的形成。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下,雅克·拉康从弗洛伊德处所继承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:三界理论(Three-bound theory)。
弗洛伊德早期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、前意识和无意识;后来修正了这个结构模式,将人的人格区分为自我、超我和本我。拉康则提出了想象、象征、实在的三元组和的理论模型,它是人类现实性的三大界域,也是组成人类所有经验的三大秩序。
首先,拉康最先提出的是想象界(Imaginary)。这是立足于对婴儿照镜子时的经验模式的一些研究。刚开始,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,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,在这个阶段,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。而在此之前,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"自我"意识。从镜像阶段开始,婴儿就确立了"自我"与"他人"之间的对立。换句话说,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"他人是谁",才能够意识到"自己是谁"。"他人"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"自我"的一面镜子,"他人"不断地向"自我"发出约束信号。在他人的目光中,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"自我"。婴儿"主体"在镜子中看到了客体的"自己",透过他人看自己的"镜像"投射,并产生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的,不可控制的积极、消极的情绪反应。如自恋、自我厌恶、对他人的攻击性等等。换句话说,想象界的构成是基于身体功能的一种自我经验。
基于想象界的提出,拉康进而提出了象征界(Symbolic)。象征界是语言符号编织的世界认知、语法、规则、文化逻辑、文学理论。用语言符号来表达和管束协调"主体"在想象界对所指"客体"产生的无尽的自恋情绪反应和本能欲求。通俗点说,为了表达想象界的欲求,人们不得不发明一种语言符号来指向客体,以满足想象界的需要。譬如,在我们很小的时候,我们会对妈妈说“饭饭”,要求妈妈舀一碗饭来满足婴儿的食欲需要。而我们用于指向客观世界的这套系统,就将其称之为象征界。
最后,拉康使用实在界(Reality)的概念来补充他的三界理论。实在界是说:语言符号的概念指不到的地方,语言的尽头,语言漏掉的部分。比如你看到桌上有个玻璃瓶,你会叫它一个"玻璃瓶",但却无法指出玻璃瓶中空缺的部分。你的语言只能片面的描述那个物体的存在。你一时的语言认知必然会漏掉其它实在的细节和"存在",比如光的反射折射的变化、瓶子上的微生物、你本人的情绪反应、空气温度给你带来的感官不适、人本能欲求...没法用语言表达的那个"整体的存在感"是实在界,即独立于我们理性思想的、客观存在和发生的一切,包括人类的生存冲动和死亡冲动这类进化来的欲求,无法单纯的用语言符号去承载。
拉康的名言就是,人的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构成的。在语言世界的探索中,拉康的理论确实帮助了很多文学界与哲学界的理论研究拓宽了视野,同时在心理学界的语言与思维的研究中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上一条:克制不住玩手机的冲动?我来帮你
下一条:复工了,心理建设怎么做